技术分享
张鲁为什么不依附刘备?张鲁为什么要攻打刘璋_1
刘备做了什么让张鲁如此看不上?从结盟揭示刘备真性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众所周知,刘备出身一介布衣,他在中年以后才兜兜转转开创起了自己的一份基业。而刘备自身最大的“致胜法宝”,便是他展示给世人的好名声了。不管是携民渡江,还是他仁政爱民,在不少人的眼中,刘备确实称得上是一位正人君子。
值得一提的是,刘备的好名声在他入蜀之后,几乎就没人相信了。具体的表现有这么两处:一是张鲁对刘备的鄙夷态度,二是刘备称帝之后天下汉臣无所作为的态度,本文主要探讨张鲁对刘备的怨怼之情。据《华阳国志》记载,刘备一路西下,顺利逼得刘璋投降;而此时的曹操也带兵直入关中而来。张鲁夹在汉中,手下自然会产生一些分歧——投刘备还是投曹操。就在谋臣们争论不休的时候,张鲁发话了:“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
从这句话来看,张鲁对刘备的意见可不是一般的大。因而有不少人疑惑,刘备究竟做了什么,才让张(鲁)师君这样好脾气的人,依然会大发雷霆呢?答案很简单,刘备狠狠的坑过张鲁一把。那么笔者这样说,又有什么依据呢?
短暂结盟——同求益州利益
张鲁本是刘焉手下,奉其命令前往汉中隔绝朝廷往来。但是刘焉死后,张鲁觉得其子刘璋庸弱,索性也切断了汉中与益州的往来,安心在汉中之地继续发扬“五斗米教”。因而刘璋怒不可遏,将张鲁的母亲弟弟杀死。就这样,张鲁刘璋开始了多年的战争。
在此情形之下,刘璋受到张松、法正等人的怂恿,将素有“勇武”之名的刘备请到了益州,希望他来去对付张鲁。刘备此时给世人的印象,依旧是仁厚贤德,再加上他带的都是一些残兵败将,刘璋自然对他很是放心。据《三国志吴范传》记载:“吕岱从蜀还,遇之白帝,说备部众离落,死亡且半,事必不克。”这句话从刘备的盟友——东吴将领吴范口中说出,足以证明刘备个人出众的隐藏能力。不仅刘璋没觉得威胁,张鲁也不觉得刘备能做出什么。
刘备入蜀以后,曾与张鲁短暂的结盟。这件事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张鲁的态度和刘备两次派遣使臣入汉中,都能可见一斑。不难推测,刘备想要益州,张鲁也想要分上一杯羹。那么证据在哪呢?不妨看一下彭羕和李恢两人的传记。刘备任用这两个人值得深思,因为此二人虽是蜀中名士,但都被刘璋处罚过。更倒霉的是彭羕,这个狂士因为出言不逊被刘璋处以髡钳之刑(剃掉头发,带上铁项圈流放)。
据《三国志李恢传》记载,李恢早早的看出刘璋必败,于是他率先一步提前投降了刘备:“先主嘉之,从至雒城,遣恢至汉中交好马超,超遂从命。”这时候彭羕也来了,而且他是在法正、庞统的推荐下才去见刘备的。据《三国志彭羕传》记载:“先主亦以为奇,数令羕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彭羕奉命出使(张鲁),而结果很让刘备满意。
马超叛逃——张鲁痛失一臂
从上面的记载中,虽然没有直接说明彭羕出使了汉中,但是从当时局势来看,彭羕也没有别地方给他去了。最关键的一点在于——马超与彭羕的关系。这两人的关系,应该是非常好的。马超在刘备手下郁郁不得志之时,曾去找彭羕喝酒。在酒席上,彭羕这个狂士又开始出言不逊了,他大骂刘备“老革荒悖,可复道邪!”暂且不谈马超后来出卖了彭羕这件事,先来看一下马超彭羕两人的关系是怎么来的?
联合李恢的出使来看,张鲁和刘备应该达成了一个友好的联盟。于是刘备便给彭羕安排了一个任务——去挖马超的墙角。马超本传中也提到过,刘备攻打成都的时候,马超“密书请降”。为什么要密书呢?因为马超此时还在张鲁麾下,而他此举是背着后者的。裴松之注引《典略》记载:“遂从武都逃入氐中,转奔往蜀。”马超来到刘备麾下,一路上还要绕路,可谓是波折不断。
马超麾下有一员骁将庞德,是跟张鲁一同投奔曹操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庞德之兄庞柔后来亦是在蜀中做官。那么马超从张鲁麾下脱离,必然是情急之下发生的,所以马超只带走了一部分人马。不难推测,马超离去之时,还对张鲁的大本营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甚至他有可能是意图谋逆张鲁,失败不得已逃亡刘备麾下的。这样一来,便不难解释,张鲁这样好脾气的人,却要亲手杀了马超之子马秋。
五斗米教——自此绝迹汉中
刘备策反马超这件事,确实做得不地道。不久之后,刘备就借用马超的威名,令刘璋不得已献城投降。不过经此一事,马超反骨仔的性格,也让刘备日后不敢重用于他。
就在刘备进军蜀地之时,张鲁还对刘备做了一次试探。据《三国志霍峻传》记载:“先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帛乃退去。”这就是刘备的本性——大家结盟可以,拿好处不行。张松听说了刘备此举之后,更是气的不行。
按照笔者观点,刘备最后一次得罪张鲁,其实应该是在五斗米教的问题上。张鲁在汉中之地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五斗米教的发展和传播便是张鲁最在意的地方。但奇怪的是,张鲁去了一趟巴西之后,便迅速下定了决心,将汉中之地送给了曹操。
此时的巴西太守,是张飞。但是张鲁五斗米教的根基,除了汉中以外,便是阆中了,这里是他早年传教的地方。但张鲁去了一趟巴西之后,便迅速地改变主意,还将刘备大骂了一顿。不难推测,五斗米教的根基在巴西附近遭到了严重打压。刘备是一代枭雄,他也不可能允许这样一支自己掌控不了的力量,继续活跃在益州。
刘备此举,无疑让张鲁看透了他的为人。所以张鲁宁愿把汉中之地送给曹操,同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协助曹操将汉中之地的百姓全都迁往了中原地区。刘备费尽心机打下了汉中,也不过是一个空壳子罢了。而张鲁最重视的五斗米教,也顺利传进了中原地区。后来张鲁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可谓是诸侯中最好的结局了
张迁碑写法?张迁碑隶书中的处字怎么写
珪
《说文解字》在谈到“珪”这个字的时候说,“古文从玉(中略),小篆重土而省玉”。这意味着《张迁碑》里的这个“珪”字本于比小篆更古早的字形。
可奇怪的是,《说文》明明说“珪”字的右边是两个叠放的“土”,而邓散木、何绍基两位先生的临本都把它写作了一竖带四横:
(左起图一为邓散木临本,图二为何绍基临本)
究竟这样临写《张迁碑》对不对,《张迁碑》原在书丹的时候是否也把“圭”写作一竖带四横呢?我个人对此很有保留。让我们从组成“圭”字的部件“土”开始来分析这个问题:
上面是汉代碑刻与简帛书中常见的“土”字形,一下这些字形的共同特点,大概是这样的:
“土” 的上横弧线下卧,而下横弧线上拱,两横往中宫挤压的目的为了要限制字形的纵向伸展,在此基础上只需把横向的波势写得长一点,这个“土”自然会呈现出隶体经典的扁方字形。
把这样的两个“土”叠加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呢?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因为笔画①(即上“土”的下横)弧线上拱,而笔画②(即下“土”的上横)弧线下卧,导致这两个笔画之间出现了一个类似于眼睛的空档。写出来就是这样:
并且,由于上下两“土”的竖笔不是一气呵成,所以连起来的时候笔势是不连贯的,总体呈现为一条不规则的曲线。由此可见:眼睛状的空隙和不连贯的竖笔是我们判断“圭”字是否采用两“土”叠加写法的两个基本特征。
邓散木与何绍基之所以不采用叠加两“土”来写“圭”字,是因为《张迁碑》中的那个字形在第二个特征即不连贯的竖笔这一点上表现得不很明显。
但是从拓片上看,它的第一个特征即眼镜状的空隙仍然是清晰可见的:
因此,我不赞成把拓片中的“圭”临作一竖带四横,这不但不符合字形原本的笔势,同时也不符合文字的造字原理。
最后附上我临写的“珪”字:
于
打从我开始临写《张迁碑》的时候,我就一直在琢磨:究竟书写这块碑的是一个什么水平的呢?
之所以有这样的疑惑而不是笃定原碑必是大手笔的书家,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于”字。
纵观汉代的碑刻与简帛书,“于”字的写法主要有三种:
《张迁碑》一共写了9个“于”字,只有第一个“于”也就是我们正在分析的这一个采用了字形③,而后来的8个“于”一律写作字形②。
有意思的是,恰是第一个“于”,它的字形是有瑕疵的。这不令人怀疑:是不是按照字形③写了一个“于”之后,感觉不满意,于是在后续的书写中做了应急调整,换用字形②继续书写。
假如这是当初书丹的实际状况,那就说明原对字形③的理解和书写不甚有把握,所以他需要更换字形来规避后续书写中出现败笔的风险。显然,这不是一个大家作手应有的创作风范。
那么,《张迁碑》的书写字形③的瑕疵究竟在哪里呢?我们以下面两个字为参照,来说明这个问题:
这两个“于”字的共同特征是,箭头所示的这一笔弧线比较明显,向右占据的空间比较多,为了与它避让,不把右侧的“人”和“二”适度收敛,避免冲撞。
《史晨碑》和《华山庙碑》都是我从前写得比较熟的碑帖,因此,我最初临写《张迁碑》的那个“于”,也带出了跟上面的字形相类似的特征,像这样:
但很显然,这跟原碑中的字形是有区别的。原碑的字形,笔画①的弧线并没有明显向右突出,这意味着这一笔的右侧将会空出一个空间,而这个空间需要由别的笔画来填补。
也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选择了向左延长笔画②。可是书写笔画②的时候,第一它与上面的笔画距离太近,造成很强的压迫感,第二它的长度破坏了字形整体的和谐,如果写成下面这样,情况也许会有改观:
综上,从《张迁碑》的这个“于”字来看,我们只能说它在《史晨碑》和《华山庙碑》的字形之外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结字的思路,但这种思路在原碑中的表现并不成熟,我们在取法的时候不有所扬弃。
留
文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张迁碑&晋公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