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技术
张辽在投降曹操之前在谁的帐下?张辽怎么归顺的曹操
对三国张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东汉末年的三国时代可算是一个群星荟萃,群雄奋起的年代。各路军阀割据势力混战,互相攻杀,彼此兼并是的事情。一旦战败要么杀身成仁要么认清时务另换主子,然而这投降也是个讲究活,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下邳城下战神吕布被曹操所缚的时候说的话:我站在城下期望你能投降于我共举大事,和如今你跪于阶下乞求投降是两个概念,所以战败被俘的吕布下线了。所以讲投降也是个讲究活是门艺术。要不怎么吕布乞求投降换来的却是身首异处,关云长投降曹操赢得千里寻主的美谈,最过分的是下文要提及的张辽张文远将军,本是一降将却最后成为了曹操最为信任的大将军,要了解曹操对于手下人的戒备之心是非常强的,可见这张文远着实不简单。
据史料记载,张辽出生于雁门马邑,传闻是聂壹的后人。要了解聂壹在历史上是有名的胆大心细的人物,著名的马邑之谋就是这聂壹整出来的,只是因为当时消息走漏了,不然后边都没卫青霍去病啥事儿了,早把匈奴给干懵逼了。自己孤身一人前往北地做匈奴的诱饵,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整出来的,因此也就预示着张辽将军的不平凡,毕竟这基因在这放着呢。
果然这张辽一出场就惊艳了人们,因为雁门处于北方匈奴入侵中原的门户,因此经常性的难以避免的遭受站乱,自小就生活于此的张辽从小就经历了战场的洗礼,并且练就了一身的本领。所以对于后边张辽一出场就是雁门郡吏一点也不奇怪了。本来也只是一介郡县的官吏,但恰逢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正是各路英雄豪杰大显身手的好时刻,张辽自然不会被落下。在公元188年,也就是中平五年,新上任的并州刺史丁原,也就是吕布的第一任义父好广交天下俊才,器宇不凡的张辽被丁原纳入自己的麾下。从此这位少年追随丁原开启了自己的传奇人生。不久张辽就被自己的上司指派去听从大将军何进的领导,后边的事情想必我们也不会陌生。
大将军何进被宦官给办掉了,张辽的上司突然就没有了。随后群龙无首的部队就接受了新入京城的董卓的整编,至此张辽又成为了董卓的兵。董卓擅长换义父,从上一任义父丁原处跳槽到董卓这,直接手握大权。所以,这时候的张辽就直接归吕布领导了。董卓在京城没快活多久就被擅长换义父的吕布给办了,这下张辽又没了大领导了。再加之除掉董卓之后的王允太过于飘直把西凉残兵往绝路上逼,结果引得他们狗急跳墙又破了长安城,这下整个都城又乱成了一锅粥,败下阵来的吕布只得带着自己的队伍另寻出路。吕布在战力上居于榜首,但是这智商确实不怎么在线。因此,经过一系列的作死操作,最终在下邳城被自己人给俘获,算是正式地输给了曹老板。吕布尽管是难得的将才但他的智商实实在在地令人堪忧,把自己作死了,张辽又得跳槽了,最终成为了曹老板阵营当中的一员,被曹老板拜为中郎将。
公元199年也就是建安三年的时候进入曹操阵营的,第二年官渡大战就爆发了,张辽和关羽二人作为前锋一举击破了袁绍的阵营,奠定了官渡之战曹操阵营胜利的基础。官渡之战结束后,第二年张辽张文远将军又和夏侯渊一起去整套昌豨,一上来就是围城,一下子给内心本就不坚定的昌豨干懵逼了,张辽经过冷静分析发现昌豨有着很明显的投降倾向,因此又一次伸展了自己的胆大心细技能,孤身一人入城同昌豨谈判,最终的以招降昌豨。
建安七年一直到建安十二年,张辽一直按照曹老板的指示奋战在进攻袁氏家族的一线。在作战过程之中不仅仅只是一味的打胜仗,更加注重的是对于所收复地域的治理和巩固,受到了曹老板的称赞,或许这就是曹老板真正愿意用张辽并坚持信任他的原因之一。
纵观张辽张文远大将军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戎马一生。尽管是降将但却深受上级的信任,这与张辽的智慧是分不开的,遇事不鲁莽总能够冷静分析做出最佳的方案,闻名史书的逍遥津之战和招降昌豨就足以说明问题,并且能够清醒的定位自己,胜不骄败不馁,因此成为三国时代有名的将军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张鲁投降曹操后的后果?汉中刘备战胜曹操的原因
三国天下纷争,列雄争霸。枭雄想要夺取地盘,建立功业,百姓只想好好活下去。但天下之大,却很少能有一片净土可以居住。张鲁的汉中,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去住。
凭着先祖以“五斗米教”创立的基业,张鲁得以拥有在汉中扎根的本钱。跟中原频繁爆发战争不同,汉中一直保持较为安稳的状态。这里又是整个西南地区的战略要地,北依秦岭,南屏巴山,联通关中、成都的枢纽。
从东汉时期的汉灵帝开始,很多百姓、甚至官绅士大夫,都迁往西南,想要躲避中原内乱,图谋将来大乱后,可以建立一番基业。
汉中的位置和安稳的状态,自然是首选。仅是从关西沿子午谷逃往汉中的百姓,就达到数万人。
在鼎盛时期汉中的户口数量超过十万。在过去,人口数量,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实力的强弱。因为人口数量越多,意味可以得到的赋税越多,兵源越多。
张鲁在汉中经营了近三十年,又深得汉中民心。根基不可谓不深厚。但是,在汉中经营多年的张鲁,仅是与曹操交战一次,就选择投降。经营多年的势力,也随着灭亡。
张鲁的灭亡,自然有很多因素影响。曹操大军西征,不过是促成其灭亡的外在因素。但是,从更深的角度考虑,从汉中的位置,到张鲁的决策,都促使这一结果,来得更快。
汉中地区虽然是作为西南的战略要地,但它有一个很明显的弊端,就是会受到周围势力的侵夺。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只要有人想要占领西南,就必须夺得汉中。
当然,想要夺得汉中,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可以战胜张鲁。张鲁这么多年,可以在天下纷争的时候,守住汉中,并活得很自然。主要是因为对手太差劲。刘璋占着益州这块宝地,愣是打不赢张鲁。双方一直僵持部下。
而在关中地区,前期的时候,一直有马腾、韩遂等人的西凉军队挡着。中原打得再热闹,也跟张鲁关系不大。前期的时候,曹操、袁绍、孙权、刘备等人,又都在中原、江南等地交战,也没办法顾及汉中。
当曹操带着大军西征,张鲁根本就没有信心交战。曹操在赤壁之战虽然输得很惨,但是,他在统兵方面的才华,确实不能因为一场败仗,而被轻易抹去。
而且,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又通过多场战争的胜利,重新树立自己的威望。西凉军马超惨败,凉州被曹操平定。
孙权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赤壁之战后,曹操征讨孙权再次吃亏。但是,到了建安十八年时,曹操实际上又扳回一局。张辽以800士兵,击破孙权十万军队。两次战争的胜利,足够让曹操威名远扬。
曹操在攻打张鲁前,也做了充分准备。在军队内部,曹操推行屯田的办法,已经有很好的效果。屯田就是让士兵自己种田,补充军粮。在三国土地大片荒芜的时代,屯田可以很好解决军粮问题。曹操解决了这个问题,对军队实际战斗力的提高,肯定是难以衡量的。
当然,除了曹操力量的强大,以及对张鲁造成的心理震慑外。张鲁自身能力不足,以及缺乏抵抗的决心,也是其中一大关键。
要知道,张鲁在听到曹操大军西征汉中的时候,还没交战,就想着投降。最后还是在部下的劝谏下,才勉强打了一仗。最后的败仗,张鲁更加没有办法坚持。
相比之下,同样是面对曹操大军的攻伐,为了守住汉中,刘备敢于付出更多的代价,始终不愿意后退。刘备对抗曹操时,地盘肯定更大一些。
但是,不能忽视的一点在于,刘备为了拿下汉中,几乎砸下所有的家底,动员所有力量。
x
在刘备军队内部,甚至出现男人在前面打仗,女人在后面运送物资的场面。但是,即便这样,刘备依然没有放弃,继续选择跟曹操交战。最后逼退曹操,守住汉中,并以此称为汉中王。
当然,张鲁的做法,也并非没有价值。他虽然没有获得自己的雄图霸业。可是,对于汉中百姓来说。他的这个做法,或许是更好的选择。